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建置古迹:宫观:白云洞

崂山志[简](黄宗昌)

去铁瓦殿东可二里。泉自壁上落,响声如涨,伏流不知所往。来有声,去无形,异哉!人以其异而称之,君子置弗论,慎所趋也。

仰口白云洞

白云洞是崂山著名的道家殿堂,海拔400余米,背依石壁,面临深涧,自然奇特,是崂山名洞之一。

白云洞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据史料记载,开元末(741年),唐朝道士姜抚求药崂山,选择了这处依山傍海的山洞修炼。宋代,江南道教内丹派第五祖白玉蟾来到崂山,对白云洞进行了增修,白云洞才形成了一座修道殿堂。白玉蟾,又名葛长庚,字如晦,祖上为福州人,曾在海南为官,因仗义行侠杀了人,后来进武夷山入道修炼,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被敕封为 “紫清真人”,一生游览了包括崂山在内的名山大川无数,传世之作有《白玉蟾全集》。

白云洞创建后,因为道路艰难,物资运输极不方便,主持白云洞的道士也时断时续。直到明末清初,在崂山道士田白云的主持下,此洞才真正建成为道教观院。

白云洞是由三块巨石迭架而成的洞,周围由石条砌筑,洞口朝南。洞内呈四方形,宽约七米,进深约七米,高约二米,洞顶平整,地面由石条铺就,可以同时站立数十人,主殿原来供奉玉皇大帝。洞额“白云洞”3个字为清末翰林尹琳基题写。

围拢白云洞的三块巨石,左边一块称“青龙石”,右边一块称“白虎石”,前面一块称“朱雀石”。另外,后面还有块“玄武石”。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白云洞在道士赵体顺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次重修,建起了以青龙阁为主体的殿房24间,面积400多平方米。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青龙阁,分上下两层,长约12米,共有6个门楼,主殿正前台阶11级,门前台阶33级。

明末清初至民国期间,白云洞一直是道教全真金山派的殿堂。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自幼在太清宫出家修道的即墨道士王生本带领弟子在白云洞另搭一陋屋居住修炼。他生食五谷,从不去糠皮,虽已103岁高龄,但须发黑若浓墨。公元1770年农历正月初九,他忽然对弟子们说,“今日立春,吾将逝矣。”说完端坐而终。他的遗骨葬在白云洞东南方二仙山中间的逍遥谷,藏骨塔至今还在。

抗日战争时期,白云洞多次遭到日军“扫荡”。日军杀死了道长邹全阳和道士五人,烧毁了白云洞建筑。从那以后,白云洞便中断了道事活动。

东院墙下的这株白玉兰,树龄在200年以上,是崂山树龄最长的一株白玉兰。青龙石下面这个洞穴称“卧风窟”,因这里地形条件比较特殊,山风吹到这里回旋不止,所以取名“卧风窟”。据说曾是坤道(女道士)修炼的地方。旁边洞穴称“菩萨洞”。在白云洞南侧还有两个洞,一个是清虚洞,一个是普照洞。清虚洞为一人工开凿的石洞,是供道士修炼用的。人坐在洞里,可以俯瞰下面的山海景色。

游览白云洞附近景区,慢慢体味“藏园老人”傅浣叔的题诗:“夜月清皎,海气光寒,玩石抚松,飘然登仙”,感悟“登仙”的意境。

建置古迹/宫观/白云洞.txt · 最后更改: 2022/03/17 03:05 由 花木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