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诗图文章:论述:孙昙崂山采药三处石刻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诗图文章:论述:孙昙崂山采药三处石刻 [2021/12/21 11:50]
花木通幽
诗图文章:论述:孙昙崂山采药三处石刻 [2025/05/13 08:58] (当前版本)
花木通幽
行 7: 行 7:
 在进行实地探访之前,我搜集了有关资料,但对“孙昙石刻”的描述可谓五花八门,这更引起了我对此一探究竟的兴趣。 在进行实地探访之前,我搜集了有关资料,但对“孙昙石刻”的描述可谓五花八门,这更引起了我对此一探究竟的兴趣。
    
-其一,周至元编著《崂山志》曰:明道观“为孙昙采药山房遗址”,“观之西南有涧。涧东巨石上刻有高约丈许的观音像及孙昙像。刻划生动,为崂山石刻之杰作。石刻旁镌有‘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敕孙昙采药山房’和‘祭海求仙’等字。”又曰:“棋盘石在明道观南二里”,“石之东,刻‘采仙药孙昙遗迹求仙石’十余字。其西有卦形刻划,乃羽客礼北斗之所。”+其一,周至元编著《崂山志》曰:明道观“为孙昙采药山房遗址”,“观之西南有涧。涧东巨石上刻有高约丈许的观音像及孙昙像。刻划生动,为崂山石刻之杰作。石刻旁镌有‘''​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敕孙昙采药山房''​’和‘''​祭海求仙''​’等字。”又曰:“棋盘石在明道观南二里”,“石之东,刻‘''​采仙药孙昙遗迹求仙石''​’十余字。其西有卦形刻划,乃羽客礼北斗之所。”
    
-其二,青岛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的《海上名山第一—崂山》中介绍:棋盘石“大石台上仍清晰地刻着一个双勾的‘十字’和‘孙昙采药遗迹石’七个大字。与此相应,明道观正南一块石壁上也刻有‘敕孙昙采仙药山房’八字,还刻有孙昙像;再向西还刻有记载孙昙奉敕采药的60余字的短文。”又介绍:“道观正南约一华里处有一怪石”,“俗称‘棋盘石’”,“棋盘石附近一处石壁上刻有文字8行,共60余字,因风雨剥蚀,已难辨认;但‘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敕采仙药孙昙以俟来命’尚依稀可辩。另一处石壁刻‘敕孙昙采仙药山房’,旁边还线刻莲花座菩萨像一尊。在棋盘石下的另一处岩壁上刻有‘敕采仙药孙昙遣祭山海求仙石’十三个字,还线刻着孙昙的全身像,须眉俱全。”介绍孙昙时说:“在崂山明道观东南的巨石上镌有孙昙像及‘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敕孙昙采药山房’和‘祭海求仙’等字。”+其二,青岛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的《海上名山第一—崂山》中介绍:棋盘石“大石台上仍清晰地刻着一个双勾的‘十字’和‘''​孙昙采药遗迹石''​’七个大字。与此相应,明道观正南一块石壁上也刻有‘''​敕孙昙采仙药山房''​’八字,还刻有孙昙像;再向西还刻有记载孙昙奉敕采药的60余字的短文。”又介绍:“道观正南约一华里处有一怪石”,“俗称‘棋盘石’”,“棋盘石附近一处石壁上刻有文字8行,共60余字,因风雨剥蚀,已难辨认;但‘''​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敕采仙药孙昙以俟来命''​’尚依稀可辩。另一处石壁刻‘''​敕孙昙采仙药山房''​’,旁边还线刻莲花座菩萨像一尊。在棋盘石下的另一处岩壁上刻有‘''​敕采仙药孙昙遣祭山海求仙石''​’十三个字,还线刻着孙昙的全身像,须眉俱全。”介绍孙昙时说:“在崂山明道观东南的巨石上镌有孙昙像及‘''​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敕孙昙采药山房''​’和‘''​祭海求仙''​’等字。”
    
-其三,王集钦《崂山刻石录》中介绍:“在明道观西南涧水之东,柴场附近,有一巨石,石上线刻人像,传为后人所刻孙昙像,亦说为观音像。字为‘敕孙昙采药山房’,为唐代孙昙来崂山为玄宗采长生药在此之遗迹。”+其三,王集钦《崂山刻石录》中介绍:“在明道观西南涧水之东,柴场附近,有一巨石,石上线刻人像,传为后人所刻孙昙像,亦说为观音像。字为‘''​敕孙昙采药山房''​’,为唐代孙昙来崂山为玄宗采长生药在此之遗迹。”
    
-其四,李沧区文化局1999年2月编印的《崂山道士》中介绍明道观:“观东南顶处有一巨石名叫‘棋盘石’。巨石北侧山涧陡壁上刻有‘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和‘敕孙昙采药山房’、‘祭海求仙’等字及孙昙自刻像。”介绍孙昙:“唐玄宗时名道。好丹术。奉玄宗之命来崂山炼长生不老之药,在崂山东侧明道观之西、棋盘石之北的涧水边建山房一座,久居未归。今山房旁的巨石石壁上,仍刻有他的自刻像,像高6余尺,旁有刻字:‘敕采仙药孙昙祭山海求仙石’10余字;像北一巨石石壁上刻有:‘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采仙药孙昙山房’等字,余者难辨认。”+其四,李沧区文化局1999年2月编印的《崂山道士》中介绍明道观:“观东南顶处有一巨石名叫‘棋盘石’。巨石北侧山涧陡壁上刻有‘''​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和‘''​敕孙昙采药山房''​’、‘''​祭海求仙''​’等字及孙昙自刻像。”介绍孙昙:“唐玄宗时名道。好丹术。奉玄宗之命来崂山炼长生不老之药,在崂山东侧明道观之西、棋盘石之北的涧水边建山房一座,久居未归。今山房旁的巨石石壁上,仍刻有他的自刻像,像高6余尺,旁有刻字:‘''​敕采仙药孙昙祭山海求仙石''​’10余字;像北一巨石石壁上刻有:‘''​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采仙药孙昙山房''​’等字,余者难辨认。”
    
-其五,崂山县政协1986年4月编印的《崂山餐霞录(第一辑)》中介绍:“明道观正南有一石壁,上刻观音像,旁镌‘敕孙昙采仙药山房’八个字。另一块岩壁刻有孙昙像,旁镌‘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向西约三十余米处一块巨石上,有六十余字的一篇石刻,因年久剥蚀,难以全部辨认,但‘大唐二年三月初六日奉敕采仙药孙昙’等字尚依稀可辩。”又介绍:“明道观之南一华里处有一孤峰”“就是著名的‘棋盘石’”,“现在石台上仍有一个线刻双勾‘十’字及‘孙昙采药遗迹石’七个字”。还说:“‘敕采仙药孙昙遣祭山海求仙石’、‘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采仙药孙昙’刻在白云洞南六里,棋盘石上。”+其五,崂山县政协1986年4月编印的《崂山餐霞录(第一辑)》中介绍:“明道观正南有一石壁,上刻观音像,旁镌‘''​敕孙昙采仙药山房''​’八个字。另一块岩壁刻有孙昙像,旁镌‘''​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向西约三十余米处一块巨石上,有六十余字的一篇石刻,因年久剥蚀,难以全部辨认,但‘''​大唐二年三月初六日奉敕采仙药孙昙''​’等字尚依稀可辩。”又介绍:“明道观之南一华里处有一孤峰”“就是著名的‘棋盘石’”,“现在石台上仍有一个线刻双勾‘十’字及‘''​孙昙采药遗迹石''​’七个字”。还说:“‘''​敕采仙药孙昙遣祭山海求仙石''​’、‘''​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采仙药孙昙''​’刻在白云洞南六里,棋盘石上。”
    
-其六,青岛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的《青岛崂山》中介绍:“在明道观西南涧水的东侧有一方大石,石上刻有‘敕孙昙采仙药山房’8个大字和线刻的观音菩萨像。在另一块石头上刻有孙昙像,旁边镌有‘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由此向西约30米处有一块巨石,上刻有一篇60余字的碑文,记载孙昙来崂山采药炼丹的事情。因年代久远,风化雨蚀,刻石剥蚀严重,已难全部辨认,所能依稀辨识的有‘大唐二年三月六日奉敕采仙药孙昙以俟来命’字样,证明早在12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远从陕西奉唐朝皇帝之命来到崂山采药炼丹的方士居住。在这以后,孙昙的弟子们在这里也住过较长的时间,刻石记载此事,这些刻石是孙昙的弟子们刻的。”+其六,青岛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的《青岛崂山》中介绍:“在明道观西南涧水的东侧有一方大石,石上刻有‘''​敕孙昙采仙药山房''​’8个大字和线刻的观音菩萨像。在另一块石头上刻有孙昙像,旁边镌有‘''​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由此向西约30米处有一块巨石,上刻有一篇60余字的碑文,记载孙昙来崂山采药炼丹的事情。因年代久远,风化雨蚀,刻石剥蚀严重,已难全部辨认,所能依稀辨识的有‘''​大唐二年三月六日奉敕采仙药孙昙以俟来命''​’字样,证明早在12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远从陕西奉唐朝皇帝之命来到崂山采药炼丹的方士居住。在这以后,孙昙的弟子们在这里也住过较长的时间,刻石记载此事,这些刻石是孙昙的弟子们刻的。”
    
-其七,青岛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的《青岛胜览》中介绍:明道观“最著名的古迹是唐代摩崖,其地名柴场,在明道观西南的涧畔。石上线刻高2米许的菩萨像,旁镌‘敕孙昙采药山房’7字。在此石之西,另有一巨石,东侧刻有一篇文字,已因年久风化无人保护,字迹多不可辨认。据有关这篇短文的唯一记载,内容是:‘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初六日□□采仙药□□孙昙远行□□□至□□□元□□□□□□□□□□□山海于□□见仙药□□□因□为□使□山房郡□□□之以俟来命’。”又介绍:“在明道观之南里许,有一孤峰,斜矗天半,名棋盘石”,“石上刻有‘采药孙昙遗迹石’及一双钩十字”。+其七,青岛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的《青岛胜览》中介绍:明道观“最著名的古迹是唐代摩崖,其地名柴场,在明道观西南的涧畔。石上线刻高2米许的菩萨像,旁镌‘''​敕孙昙采药山房''​’7字。在此石之西,另有一巨石,东侧刻有一篇文字,已因年久风化无人保护,字迹多不可辨认。据有关这篇短文的唯一记载,内容是:‘''​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初六日□□采仙药□□孙昙远行□□□至□□□元□□□□□□□□□□□山海于□□见仙药□□□因□为□使□山房郡□□□之以俟来命''​’。”又介绍:“在明道观之南里许,有一孤峰,斜矗天半,名棋盘石”,“石上刻有‘''​采药孙昙遗迹石''​’及一双钩十字”。
    
 把上述七种描述综合分析,可以推测出共有三处石刻: 把上述七种描述综合分析,可以推测出共有三处石刻:
-一处在明道观南边河边的一块巨石上,刻有“敕孙昙采仙药山房”等字及线刻画像。 +一处在明道观南边河边的一块巨石上,刻有“''​敕孙昙采仙药山房''​”等字及线刻画像。 
-一处在此石向西约三十余米的巨石上,有一篇六十余字的石刻,尚能辨认出“大唐二年三月六日”、“采仙药”、“孙昙”等断断续续的字样。 +一处在此石向西约三十余米的巨石上,有一篇六十余字的石刻,尚能辨认出“''​大唐二年三月六日''​”、“''​采仙药''​”、“''​孙昙''​”等断断续续的字样。 
-一处在棋盘石的平台上或其附近的石壁上,刻有一“十”字形图案和“采仙药孙昙”、“求仙石”等零星字样,旁边还刻有孙昙像。+一处在棋盘石的平台上或其附近的石壁上,刻有一“十”字形图案和“''​采仙药孙昙''​”、“''​求仙石''​”等零星字样,旁边还刻有孙昙像。
    
    
 为了探求石刻的真面目,搞清楚各种书籍中记载文字的虚实,2008年9月6日我随锻炼登山队队爬山时,邀队友嘎啦、白果一起,踏入古迹处,终得以看清“庐山真面目”。 为了探求石刻的真面目,搞清楚各种书籍中记载文字的虚实,2008年9月6日我随锻炼登山队队爬山时,邀队友嘎啦、白果一起,踏入古迹处,终得以看清“庐山真面目”。
    
-首先,我们在明道观南边河边树林中找到了第一块带石刻的巨石。在巨石的南立面上,刻有“敕孙昙采仙药山房”八个字,字的东边刻有一莲花座的菩萨像。字自右至左呈竖排两列,菩萨像高约两米,均涂红色。+首先,我们在明道观南边河边树林中找到了第一块带石刻的巨石。在巨石的南立面上,刻有“''​敕孙昙采仙药山房''​”八个字,字的东边刻有一莲花座的菩萨像。字自右至左呈竖排两列,菩萨像高约两米,均涂红色。
    
-其次,我们又在距此石西约30米处找到第二块石刻,此石刻字迹已漫漶不清,但能看出字体自右至左呈竖排八列,大部分字体无色,少部分经过黄色、蓝色两次涂描。字迹内容与上述其七描述略有不同,前部分为“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敕采仙药先生孙昙远行”,后面部分与其七描述的一致。+其次,我们又在距此石西约30米处找到第二块石刻,此石刻字迹已漫漶不清,但能看出字体自右至左呈竖排八列,大部分字体无色,少部分经过黄色、蓝色两次涂描。字迹内容与上述其七描述略有不同,前部分为“''​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敕采仙药先生孙昙远行''​”,后面部分与其七描述的一致。
    
 最后,我们到棋盘石处搜索第三处石刻,除发现石上刻有一“十”字形的“棋盘”和几处今人的涂鸦外,没有发现古代石刻的蛛丝马迹,也没有什么孙昙的自刻像。 最后,我们到棋盘石处搜索第三处石刻,除发现石上刻有一“十”字形的“棋盘”和几处今人的涂鸦外,没有发现古代石刻的蛛丝马迹,也没有什么孙昙的自刻像。
行 38: 行 38:
 第一处石刻,上述七种资料文字记载,其一,其三,其四,其七,均少一“仙”字。至于线刻画像,应是观音菩萨无疑,其二说为孙昙像显然是错的,其三模棱两可说至此可以有明确的答案了,其四说是孙昙自刻像也显然不是指该处。当然,我们不能断定眼前看到的这块石刻就是孙昙弟子们的原作,今人补刻、涂描的痕迹还是较明显的:一是,对石刻中的“敕”字颇感疑惑。“敕”字的繁体字为“來力”(左边为來,右边为力字),而石上该字却为“耒力”(左边为耒)。查字典,“敕”字的繁体字并无“耒力”之写法,故推测是因该字剥蚀,笔画刻痕不清,今人在涂描时凭想当然将字左边的“來”描成“耒”字之误;二是,八个刻字除“仙”字外均为繁体字,独“仙”字为简化字,若为古人所刻,断不会用简化字。而周至远书中所记也无该“仙”字,故推测为今人涂描时所添加。因此,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当以其七的描述最为合适。 第一处石刻,上述七种资料文字记载,其一,其三,其四,其七,均少一“仙”字。至于线刻画像,应是观音菩萨无疑,其二说为孙昙像显然是错的,其三模棱两可说至此可以有明确的答案了,其四说是孙昙自刻像也显然不是指该处。当然,我们不能断定眼前看到的这块石刻就是孙昙弟子们的原作,今人补刻、涂描的痕迹还是较明显的:一是,对石刻中的“敕”字颇感疑惑。“敕”字的繁体字为“來力”(左边为來,右边为力字),而石上该字却为“耒力”(左边为耒)。查字典,“敕”字的繁体字并无“耒力”之写法,故推测是因该字剥蚀,笔画刻痕不清,今人在涂描时凭想当然将字左边的“來”描成“耒”字之误;二是,八个刻字除“仙”字外均为繁体字,独“仙”字为简化字,若为古人所刻,断不会用简化字。而周至远书中所记也无该“仙”字,故推测为今人涂描时所添加。因此,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当以其七的描述最为合适。
 第二处石刻,虽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认全部文字,但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古迹原版,今人涂改的痕迹很少。其内容也当以其七的描述最为接近。 第二处石刻,虽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认全部文字,但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古迹原版,今人涂改的痕迹很少。其内容也当以其七的描述最为接近。
-第三处石刻,根据现有资料推测,应该在棋盘石的平台上或其附近的石壁上,但现场查看,没有发现刻字和刻像。而周至元的史记中所记载的孙昙像和“祭海求仙”等字,如果是先生亲眼见过的,那不可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就风化得无影无踪,故只好推断是先生从更早的史料中照搬过来的。+第三处石刻,根据现有资料推测,应该在棋盘石的平台上或其附近的石壁上,但现场查看,没有发现刻字和刻像。而周至元的史记中所记载的孙昙像和“祭海求仙”等字,如果是先生亲眼见过的,那不可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就风化得无影无踪,故只好推断是先生从更早的史料中照搬过来的。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几种不同书籍甚至是同一本书中对同一件事的描述也有不一致的,究其原因,可能就是照搬别人的描述而没有去实地探访的结果,时间久了,便产生了“以讹传讹”。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几种不同书籍甚至是同一本书中对同一件事的描述也有不一致的,究其原因,可能就是照搬别人的描述而没有去实地探访的结果,时间久了,便产生了“以讹传讹”。
行 49: 行 49:
 根据《崂山史志》记载,一千两百年前,道士孙昙奉唐玄宗之命来到崂山采炼仙药,在崂山留下三处石刻。然而三处石刻一直只有两处被发现。6月5日,驴友白先生向记者反映自己找到了第三处石刻。6日,经过现场鉴定后,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曲宝光告诉记者,这处石刻应该就是唐朝石刻,虽然没有证据表明石刻是孙昙本人篆刻的,但是也应该是孙昙及从属在崂山留下的古物。目前崂山区文化局正在着手将此处石刻鉴定并划为区级保护文物,一旦鉴定是真迹,会正式归档并立碑加以保护。 根据《崂山史志》记载,一千两百年前,道士孙昙奉唐玄宗之命来到崂山采炼仙药,在崂山留下三处石刻。然而三处石刻一直只有两处被发现。6月5日,驴友白先生向记者反映自己找到了第三处石刻。6日,经过现场鉴定后,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曲宝光告诉记者,这处石刻应该就是唐朝石刻,虽然没有证据表明石刻是孙昙本人篆刻的,但是也应该是孙昙及从属在崂山留下的古物。目前崂山区文化局正在着手将此处石刻鉴定并划为区级保护文物,一旦鉴定是真迹,会正式归档并立碑加以保护。
  
-6月5日,市民白先生向本报记者反映,他们在崂山棋盘石上发现了一块摩崖石刻“敕采仙药孙昙逸祭山海求仙石”,经过查阅大量的文史资料,初步判断是唐代方士孙昙在崂山时留下的。“虽然好多人都来找过,但是都没有发现,因为这个石刻是在棋盘石非常倾斜的一侧雕刻的,距离悬崖不到一米的距离。”白先生称,他们非常希望能找文物部门的专家鉴定一下。 5日下午,记者将驴友白先生发现的情况反映给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并将驴友拍摄的摩崖石刻的照片交给文化局专家进行鉴定。看到驴友拍摄的照片,崂山区文化局非常重视。6日由这几名驴友带路,专家和工作人员一同上山查看石刻真迹。+6月5日,市民白先生向本报记者反映,他们在崂山棋盘石上发现了一块摩崖石刻“''​敕采仙药孙昙逸祭山海求仙石''​”,经过查阅大量的文史资料,初步判断是唐代方士孙昙在崂山时留下的。“虽然好多人都来找过,但是都没有发现,因为这个石刻是在棋盘石非常倾斜的一侧雕刻的,距离悬崖不到一米的距离。”白先生称,他们非常希望能找文物部门的专家鉴定一下。 5日下午,记者将驴友白先生发现的情况反映给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并将驴友拍摄的摩崖石刻的照片交给文化局专家进行鉴定。看到驴友拍摄的照片,崂山区文化局非常重视。6日由这几名驴友带路,专家和工作人员一同上山查看石刻真迹。
  
 6日下午1时许,一行人绕过两个山头爬到山顶时,阳光明媚,光线也很好。来到了棋盘石跟前,棋盘石就像一个巨大的跳台,半悬空中,旁边就是悬崖,整个台面呈30度角由西南朝东北倾斜。 在巨石东北侧,记者勉强看到有两行红色的字体,这就是孙昙刻石,此前红色粉笔描摹过的颜色已经很淡,部分石刻露出原色。由于巨石十分倾斜,崂山区文化局一名工作人员在腰上绑上安全绳,其他几人在高处拉住绳子,让他一点一点试探着从斜面上往下挪,同时用蓝色的粉笔将刻石一笔一划描出。“这地方确实太险要了,真佩服当时古人是怎么刻出这些字的。”工作人员称。 6日下午1时许,一行人绕过两个山头爬到山顶时,阳光明媚,光线也很好。来到了棋盘石跟前,棋盘石就像一个巨大的跳台,半悬空中,旁边就是悬崖,整个台面呈30度角由西南朝东北倾斜。 在巨石东北侧,记者勉强看到有两行红色的字体,这就是孙昙刻石,此前红色粉笔描摹过的颜色已经很淡,部分石刻露出原色。由于巨石十分倾斜,崂山区文化局一名工作人员在腰上绑上安全绳,其他几人在高处拉住绳子,让他一点一点试探着从斜面上往下挪,同时用蓝色的粉笔将刻石一笔一划描出。“这地方确实太险要了,真佩服当时古人是怎么刻出这些字的。”工作人员称。
行 56: 行 56:
 ===叩璃堂(玻璃碑林)=== ===叩璃堂(玻璃碑林)===
  
-第四处则是刻于“敕孙昙采仙药山房”西一百米一块巨石上。这第四处石刻,因年久风化,导致字迹漫漶不清,多年来一直无人完全辨识清楚。+第四处则是刻于“''​敕孙昙采仙药山房''​”西一百米一块巨石上。这第四处石刻,因年久风化,导致字迹漫漶不清,多年来一直无人完全辨识清楚。
  
 清代黄肇颚的《崂山续志.补遗》中是这样记载的:\\ ​ 清代黄肇颚的《崂山续志.补遗》中是这样记载的:\\ ​
-**......稍西一大石,镌“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采仙药□□孙昙远行□□□至□□□元□□□□□□□□□□□山海于□□见仙药□□□因□为□使□□山房郡□□□之以俟来命”共六十余字。多剥蚀不可读,仿佛可见者此耳。**+......稍西一大石,镌“''​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采仙药□□孙昙远行□□□至□□□元□□□□□□□□□□□山海于□□见仙药□□□因□为□使□□山房郡□□□之以俟来命''​”共六十余字。多剥蚀不可读,仿佛可见者此耳。
  
 民国时期赵琪袁荣叜等人所修《胶澳志.艺文志.金石》中的记载录自清末胶州王葆崇所纂《崂山金石目录》,其文为:\\ ​ 民国时期赵琪袁荣叜等人所修《胶澳志.艺文志.金石》中的记载录自清末胶州王葆崇所纂《崂山金石目录》,其文为:\\ ​
-**稍西(误为“面”)一大石,镌“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采仙药孙昙”等字,剥蚀不可读。**+稍西(误为“面”)一大石,镌“''​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采仙药孙昙''​”等字,剥蚀不可读。
  
 周至元著《崂山志.卷六 金石志.摩崖》中记载:\\ ​ 周至元著《崂山志.卷六 金石志.摩崖》中记载:\\ ​
-**稍西一大石镌:“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采仙药孙昙山房”等字。余不可读。**+稍西一大石镌:“''​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采仙药孙昙山房''​”等字。余不可读。
  
 蓝水先生所著《崂山古今谈》中记载:\\ ​ 蓝水先生所著《崂山古今谈》中记载:\\ ​
-**......有唐道人孙昙摩崖三处,一在观前地名差场小路北,大石东南向,字分八行,多漫漶,可辨识者“大唐天宝三月六日敕采仙药孙昙以俟来命”等字。**+......有唐道人孙昙摩崖三处,一在观前地名差场小路北,大石东南向,字分八行,多漫漶,可辨识者“''​大唐天宝三月六日敕采仙药孙昙以俟来命''​”等字。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的《崂山志》将其名为《孙昙记事刻石》,内容为:\\ ​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的《崂山志》将其名为《孙昙记事刻石》,内容为:\\ ​
-**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初六日□□孙昙远行□□□至□□□元□□□□□□□□□□□山海于□□见仙药□□□因□为□使□□山房郡□□□之以俟来命。**+''​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初六日□□孙昙远行□□□至□□□元□□□□□□□□□□□山海于□□见仙药□□□因□为□使□□山房郡□□□之以俟来命。''​
  
 王集钦主编的《崂山碑碣与刻石》中将其名为《唐人采药》,其文为:\\ ​ 王集钦主编的《崂山碑碣与刻石》中将其名为《唐人采药》,其文为:\\ ​
-**明道观西南有一小径,去小径200米处有一大石东向,题记共分8行,每行字数不等,千余年之日销月铄已漫漶不清,可识者为“大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三月六日敕采仙药......孙昙远行......见灵药采......山房郡県之以俟来命。”字径15厘米。**+明道观西南有一小径,去小径200米处有一大石东向,题记共分8行,每行字数不等,千余年之日销月铄已漫漶不清,可识者为“''​大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三月六日敕采仙药......孙昙远行......见灵药采......山房郡県之以俟来命。''​”字径15厘米。
  
 王瑞竹的《崂山题刻今存》中将其名为《孙昙采仙药记事刻石》,其文为:\\ ​ 王瑞竹的《崂山题刻今存》中将其名为《孙昙采仙药记事刻石》,其文为:\\ ​
-**位于“敕孙昙采药山房”刻石西一巨石上,竖刻八行文字,楷书,阴刻,字径约15厘米,已漫漶不清,文为:“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敕采仙药......孙昙......元......山......于......见灵药采......因......使......之以俟来命”。**+位于“''​敕孙昙采药山房''​”刻石西一巨石上,竖刻八行文字,楷书,阴刻,字径约15厘米,已漫漶不清,文为:“''​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敕采仙药......孙昙......元......山......于......见灵药采......因......使......之以俟来命''​”。
  
 另外在历代文人的崂山游记里也偶有提及此刻石,亦均言剥蚀不可读。 另外在历代文人的崂山游记里也偶有提及此刻石,亦均言剥蚀不可读。
  
 笔者自2017年以来,多次来到此处,利用拓印、光照、对比等方式对其进行揣摩研读,于今年将其辨识如下,尚有不辨之处,以求方家指教:\\ ​ 笔者自2017年以来,多次来到此处,利用拓印、光照、对比等方式对其进行揣摩研读,于今年将其辨识如下,尚有不辨之处,以求方家指教:\\ ​
-**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 ​+''​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 ​
 日  敕采仙药先生\\ ​ 日  敕采仙药先生\\ ​
 孙昙逸判官宋光玉即\\ ​ 孙昙逸判官宋光玉即\\ ​
行 89: 行 89:
 于旸瑞□见灵药采毕\\ ​ 于旸瑞□见灵药采毕\\ ​
 因兹憩宿便构此房郡\\ ​ 因兹憩宿便构此房郡\\ ​
-县悉之以俟来命**\\ +县悉之以俟来命''​\\ 
  ​(注“敕”为帝王的命令或诏书,故石刻中的两个“敕”字前均有空格,以示忠敬)  ​(注“敕”为帝王的命令或诏书,故石刻中的两个“敕”字前均有空格,以示忠敬)
  
诗图文章/论述/孙昙崂山采药三处石刻.txt · 最后更改: 2025/05/13 08:58 由 花木通幽